2015年02月27日 09:04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短信、扫码、指纹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业务向传统支付结算方式发起了颠覆性挑战。据央行近日发布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移动支付金额达22.59万亿,同比增长134%,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力、冲击力之大超乎想象。以微信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红包”争夺战背后,正是移动支付用户与市场份额的争夺。
去年移动支付业务金额达22.59万亿,同比增134%
央行近日发布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333.33亿笔,金额为1404.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8%和30.65%。其中,移动支付业务45.24亿笔,金额22.5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25%和134.30%。对比2013年数据,移动支付已经连续2年增长超100%。
只要动一下指头,就可以完成一切支付结算交易,移动支付以其移动性、便捷性、及时性对传统金融机构和传统支付结算方式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随着中国网民的爆发式增长,移动支付业务更展示出了其不可估量的增值空间和市场潜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与网民数对比,移动支付潜力客户有4亿多,与手机网民数相比则有3亿多。而未来这一数字还会呈现乘数几何式增长,这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绝对是一块奇大无比、分外诱人的蛋糕。
移动支付业务缘何有如此之快的增长速度?这或许得益于几方面因素:一是网络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消费需求增长,使得移动支付迎来机遇;二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上网习惯的迁徙,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户从年龄、学历等各维度都呈现出长尾化趋势。此外,支付渠道的拓展也使移动支付成为网民除现金和银行外,最惯常使用的支付工具。
“红包大战”剑指移动入口
春节前夕,以微信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红包”大战拉开序幕。仅仅从小年夜到正月初一,各大互联网巨头以及商家就通过微信、qq、支付宝钱包、微博、百度、无秘等软件、社交平台送出了上百亿元红包。据悉,微信还联合春晚邀请品牌给全国人民发放红包,主持人还通过口播形式引导全国人民使用微信抢红包。
马年春节微信发起的“抢红包”活动,在互联网领域掀起滔天大浪,仅在除夕夜零点时分,5分钟内便有58.5万人次参与抢红包活动,微信红包的成功让马云大呼遭遇“珍珠港偷袭”。那么,巨头们为何要烧钱发红包,难道仅仅是为广大用户发“福利”?显然,没有一个商家会做亏本的生意。红包争夺战的背后,是移动支付用户与市场份额的争夺。
在我国6亿多网民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仅为2.17亿,可以看出,移动支付市场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而网络红包则成为微信、支付宝等争夺移动支付用户最便捷的方式。腾讯负责人曾毫不掩饰地表示,红包就是各家为了抢夺移动支付市场,“以支付宝为例,以前是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让用户养成支付习惯,通过红包则可以找到新的吸引用户的突破口和机会。”
对于微信而言,企业红包同样是推广微信支付的好机会。无论是发红包、抢红包、提现或者消费,都需要用到微信支付功能。参与抢红包,首先需绑定银行卡,这不仅可以增加用户绑卡量,更重要的是,还能通过红包培养起用户的支付习惯,增加用户黏性。而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影响力更是不亚于“双十一”。
有业内人士表示,移动支付是微信、手机qq、支付宝钱包最基础的能力,随着后续各大商家建立起相关的商业生态模式,移动支付将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移动支付安全当警惕
正所谓“得用户者得天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已成为移动金融竞争的重要战场。“红包大战”实际上是一场建立在移动支付和用户数据上的用户抢夺战。这场战争,表面上是用户得到了实惠,但从更长远来看,其背后所暴露出的安全隐患更值得警惕。
首先,信息安全问题。网民获得“红包”的前提是必须提供自身姓名、银行卡、手机号码等个人相关信息。这意味着个人信息可能因此被互联网企业所掌握,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将用户信息转卖牟利,不但网民的个人隐私得不到保障,未来一段时间内恐怕类似广告、资讯、工程、服务等垃圾短信更将“满屏飞”。
其次,支付安全问题。不管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钱包,抑或是其他各类移动支付软件,都提供了便利的充值渠道。但目前的移动支付手段是否足够成熟和安全,值得思量。据中国银联发布的《2014年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约10%的被调查者遭遇过网上诈骗,而以退款等借口骗取手机动态验证码的诈骗占比较2013年增加了11个百分点。该调查结果强调:在移动支付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移动交易终端正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一些黑客甚至从假基站、恶意wifi网络端等渠道获取用户银行卡等信息,借机发起恶意攻击。
手指一抖,红包到手,这着实让人兴奋。然而,在陷入“红包狂欢”的同时,用户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防止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失陷,被“抢红包”冲昏了头脑最后却得不偿失;互联网企业在派发“红利”的同时,更不应忽视用户们的信息安全,给予用户更安全更可靠的移动支付体验,才是抓住用户的真正关键。
去年移动支付业务金额达22.59万亿,同比增134%
央行近日发布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333.33亿笔,金额为1404.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8%和30.65%。其中,移动支付业务45.24亿笔,金额22.5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25%和134.30%。对比2013年数据,移动支付已经连续2年增长超100%。
只要动一下指头,就可以完成一切支付结算交易,移动支付以其移动性、便捷性、及时性对传统金融机构和传统支付结算方式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随着中国网民的爆发式增长,移动支付业务更展示出了其不可估量的增值空间和市场潜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与网民数对比,移动支付潜力客户有4亿多,与手机网民数相比则有3亿多。而未来这一数字还会呈现乘数几何式增长,这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绝对是一块奇大无比、分外诱人的蛋糕。
移动支付业务缘何有如此之快的增长速度?这或许得益于几方面因素:一是网络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消费需求增长,使得移动支付迎来机遇;二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上网习惯的迁徙,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户从年龄、学历等各维度都呈现出长尾化趋势。此外,支付渠道的拓展也使移动支付成为网民除现金和银行外,最惯常使用的支付工具。
“红包大战”剑指移动入口
春节前夕,以微信和支付宝为代表的“红包”大战拉开序幕。仅仅从小年夜到正月初一,各大互联网巨头以及商家就通过微信、qq、支付宝钱包、微博、百度、无秘等软件、社交平台送出了上百亿元红包。据悉,微信还联合春晚邀请品牌给全国人民发放红包,主持人还通过口播形式引导全国人民使用微信抢红包。
马年春节微信发起的“抢红包”活动,在互联网领域掀起滔天大浪,仅在除夕夜零点时分,5分钟内便有58.5万人次参与抢红包活动,微信红包的成功让马云大呼遭遇“珍珠港偷袭”。那么,巨头们为何要烧钱发红包,难道仅仅是为广大用户发“福利”?显然,没有一个商家会做亏本的生意。红包争夺战的背后,是移动支付用户与市场份额的争夺。
在我国6亿多网民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仅为2.17亿,可以看出,移动支付市场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而网络红包则成为微信、支付宝等争夺移动支付用户最便捷的方式。腾讯负责人曾毫不掩饰地表示,红包就是各家为了抢夺移动支付市场,“以支付宝为例,以前是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让用户养成支付习惯,通过红包则可以找到新的吸引用户的突破口和机会。”
对于微信而言,企业红包同样是推广微信支付的好机会。无论是发红包、抢红包、提现或者消费,都需要用到微信支付功能。参与抢红包,首先需绑定银行卡,这不仅可以增加用户绑卡量,更重要的是,还能通过红包培养起用户的支付习惯,增加用户黏性。而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影响力更是不亚于“双十一”。
有业内人士表示,移动支付是微信、手机qq、支付宝钱包最基础的能力,随着后续各大商家建立起相关的商业生态模式,移动支付将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移动支付安全当警惕
正所谓“得用户者得天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已成为移动金融竞争的重要战场。“红包大战”实际上是一场建立在移动支付和用户数据上的用户抢夺战。这场战争,表面上是用户得到了实惠,但从更长远来看,其背后所暴露出的安全隐患更值得警惕。
首先,信息安全问题。网民获得“红包”的前提是必须提供自身姓名、银行卡、手机号码等个人相关信息。这意味着个人信息可能因此被互联网企业所掌握,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将用户信息转卖牟利,不但网民的个人隐私得不到保障,未来一段时间内恐怕类似广告、资讯、工程、服务等垃圾短信更将“满屏飞”。
其次,支付安全问题。不管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钱包,抑或是其他各类移动支付软件,都提供了便利的充值渠道。但目前的移动支付手段是否足够成熟和安全,值得思量。据中国银联发布的《2014年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约10%的被调查者遭遇过网上诈骗,而以退款等借口骗取手机动态验证码的诈骗占比较2013年增加了11个百分点。该调查结果强调:在移动支付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移动交易终端正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一些黑客甚至从假基站、恶意wifi网络端等渠道获取用户银行卡等信息,借机发起恶意攻击。
手指一抖,红包到手,这着实让人兴奋。然而,在陷入“红包狂欢”的同时,用户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防止信息安全和支付安全失陷,被“抢红包”冲昏了头脑最后却得不偿失;互联网企业在派发“红利”的同时,更不应忽视用户们的信息安全,给予用户更安全更可靠的移动支付体验,才是抓住用户的真正关键。